古往今来,在青海这片热土上,各民族休戚与共、水乳交融、和衷共济,共同演绎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今天,我们一起去听听发生在身边的民族团结温暖事儿。
幸福驿站共建幸福家园
“中华民族一家亲,欢度晚年要高兴,不能愁眉苦度时辰,祝你健康又长寿,百岁还有余……”这是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镇小石山社区居民夏秀英自编的快板。
67岁的夏秀英是小石山社区夕阳红舞蹈队队长。小石山社区有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满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在夏秀英的带动下,社区组建了“石榴籽文艺队”,创作了10余支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20余首歌颂党恩的诗词、10余个脍炙人口的快板小段。群众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唱山歌、打快板、跳舞蹈、演小品,共同歌唱新生活、感恩新生活、奋斗新生活。
“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各族群众聚在一起,加强彼此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邻里感情。”夏秀英说。
“石榴籽书屋”、日间照料中心、绿色网吧、一家亲厨房……这几年,小石山社区精心打造的18个功能室组成的“石榴籽幸福驿站”,为辖区各族群众提供了生活、医疗、住房、娱乐、维权等精细化服务,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友爱村里的友爱事儿多
青海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实现新进步。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首个所有市(州)建成国家级示范的省份。
在湟中区上五庄镇友爱村,各族群众互相帮助、和谐相处。友爱村共有727户3143人,生活着回族、汉族、藏族群众。村民张付泰和老伴是空巢老人,家中没有劳动力。不管工作有多忙,友爱村党支部书记马国仁总会定期走访,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帮助。
马国仁从担任友爱村党支部书记那天起,就时刻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把各族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有村民得了尿毒症,急需治疗,马国仁动员全村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捐助活动,及时解决了村民燃眉之急。
友爱村以实际行动促进邻里和睦民族团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村里盛开。马国仁说:“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基层干部,我一定要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帮助大家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我们友爱村各族村民就是一家人,只有我们家里和和睦睦,大家的日子才能过得红红火火。”
为全国提供“青海经验”
清晨或者傍晚,不论在西宁市的各大广场,还是在各州县的小区院内,总能看到各族群众围成圈共舞锅庄的欢乐祥和的场景。一曲锅庄舞,“舞”出了民族团结和谐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殷殷嘱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举全省之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在全国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省,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全国提供了“青海经验”。(作者:郭红霞)